地址:北京市西城區西直門外大街18號樓2-1708
總機:010-66062667
郵箱:Qrun@163.com
智慧城市首談平安概念全球創新模式在即
智慧城市建設不能“一步求成”智慧城市是把新一代信息技術充分運用在城市的各行各業之中的基于知識社會下一代創新的城市信息化高級形態,是基于互聯網、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以及大數據、社交網絡等工具和方法的應用,實現了全面透徹的感知、寬帶泛在的互聯、智能融合的應用以及以用戶創新、開放創新、大眾創新、協同創新為特征的可持續創新。隨著發展,未來的智慧城市建設對于企業而言,更多的是應該考慮有哪些是殺手锏的應用,能夠幫助這個城市真正具有生命力的,合理的投入產出比。全球智慧城市建設創新模式在即。
智慧城市既是一種破解當前制約城市發展問題,又能提供經濟轉型、新的發展理念和模式,可以說城市建設的發展方向是高級的一種形態,那么從技術的角度看,有人也稱為只能安防的平安城市,和正在如火如荼建設的智慧城市之間,有著非常緊密的聯系。在智慧城市白皮書描述的智慧城市發展遠景當中,發展更科學、管理更高效、生活更美好,是我們智慧城市最終的落腳點。其中安全則是美好生活的基礎,也是必要的條件。這和平安城市建設所追求的和諧穩定的治安環境,與人民安居樂業的生活目標也是不謀而合的。
21日,為貫徹落實剛剛頒發的《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的要求,在國家發改委高技術產業司的指導下,促進不同行業和領域在智慧城市建設中的合作,國家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神州數碼、財訊傳媒、上置集團、IBM、民生銀行、亞信聯創、建業集團、億陽集團、樂視網等10家單位共同發起的“智慧城市發展聯盟”簽約儀式。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徐紹史見證了這一項儀式。沒錯,未來,新產業、新環境、新模式、新生活、新服務將是中國智慧城市發展的五大挑戰。
目前,“新型城鎮化”已經成為推動經濟發展、造福民生、實現“中國夢”的重要途徑。對于支持新型城鎮化發展,“智慧城市”將從新產業、新環境、新模式、新生活、新服務五大方面出發。包括充分利用信息互通和共享,挖掘新服務,分析確定優先改善領域,并通過興建智慧產業園的方式實現產業規模效應,推動城市產業結構轉型;“智慧城市”可以有效地提升能源管理和環境監控,從而保護環境;隨著智慧城市建設的不斷深入,建設模式將呈現多元化、定制化趨勢,取代在數字城市、無線城市發展階段以政府為主導的建設模式,通過特許權經營、公私合營、企業主導建設運營、電信運營商主導建設運營等多種模式,共同建設智慧城市;通過智慧城市的建設,可以有效提升市民的生活水平;此外,“智慧城市”還可以加強政府管理,促進服務型政府轉型,幫助打造和諧城市的典范。
大勢所趨智慧城市建設不能“一步求成”
無論是部署推進企業節能減排,還是智慧城市建設,政府的每一項決策都深深影響著城市的“幸福指數”。上海市市經信委主任李耀新表示,2013年是上海推進智慧城市建設第一個三年行動計劃收官之年,目前正在制定上海智慧城市“新三年行動計劃”,將堅持“應用為核心、需求為導向”,貼近市民實際需求,以老百姓的感受度作為建設成效的衡量標準。同時,會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引導市場深度參與,避免政府“一言堂”。
未來的智慧城市建設,不會搞面面俱到的“攤大餅式”建設。初步計劃,將實施由智慧化引領下的“LIVE”城市行動方案,聚焦宜居城市,構建智慧生活;聚焦創新城市,發展智慧產業;聚焦可靠城市,深化智慧城管;聚焦高效城市,建設智慧政府。在橫向區域層面,重點推動智慧社區、智慧鄉村、智慧新城、智慧園區和智慧商圈建設,形成上海智慧城市建設在空間上創新發展的示范效應。
智慧城市既是一個目標,更是一個過程
李耀新還透露,上海計劃用4年時間全面完成全市域的4G網絡覆蓋。具體來說,到2014年底,基本實現本市中心城區連續覆蓋,郊區覆蓋主要城鎮中心熱點區域,并同步推進上海自貿試驗區、國際旅游度假區、虹橋商務區等重點園區的4G網絡覆蓋;到2015年底,4G網絡基本連續覆蓋中心城區和郊區城鎮化地區,實現規模商用,3G/LTE用戶數超過1600萬戶;預計到2017年,4G網絡基本覆蓋全市域,本市重要商圈、主要旅游景區、地鐵、機場、火車站等重點區域4G網絡實現深度覆蓋,3G/LTE用戶普及率超過75%,全面進入4G時代。
是的,智慧城市既是一個目標,更是一個過程。
智慧城市發展迅速首談平安概念
從智慧城市的組成要素看,平安城市是智慧城市包含的多個內容的一個子系統,也是智慧城市主要的信息來源,同時在其他子系統當中,也存在著平安城市的影子,比如住建部編制的智慧城市試點體系當中,智慧應急、智慧安全、智慧社區、智慧家居,都是落地的應用。從兩者采用的技術上來看,兩者都具有相似的總體架構,也都需要新一代信息技術提供支撐,總之無論從哪個唯獨上來看,平安城市都是智慧城市緊密聯系不可分割的有機的部分。
平安是國家繁榮富強的基本前提,是人民幸福安康的基本要求,早在1983年春天,小平同志到江蘇實地考察的時候就描繪出了對小康社會的美好愿景,其中包括人們的精神面貌變化了,犯罪行為大大減少了等對平安建設的重要內容。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當中,平安也是重要的保障。在推進平安中國建設過程當中,公安部超前謀劃分步實施,扎實推進,規劃和構建了,維護治安的穩定的天羅地網。
在不久的將來,平安城市建設,將通過各種信息化手段,建立自感應、自適應、智能化的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實現平安城市智慧化發展。另外平安城市要實現融合性發展,通過近幾年標準化、規范化的建設,平安城市的系統聯網和信息共享等方面,取得較好的效果,初步實現了視頻系統兼的互聯互通,在下一步發展當中,將不斷提高異構系統的兼容性,消除平安城市建設中的信息壁壘和信息孤島的問題,還將提供多種類型的信息服務接口,實現視頻系統與智慧城市不同功能間高效爾德動態聯動與無縫對接。促進信息資源共享,實現綜合執法、應急指揮和公共安全管理等方面協同發展。
通過十年時間的建設,當前的平安城市,已經成為智慧城市建設領域當中,最為成熟的一部分,那么隨著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先進技術的發展與完善,平安城市的建設,又將迎來新一輪的發展機遇,平安城市和智慧城市也將隨著建設的持續深入而進一步融合,推動城市管理,社會治安和社會公共安全體系的跨越式發展,實現平安、和諧、幸福的城市的生活目標。
基于此,對于全球城市而言,這些智慧城市中最為“智慧”的又都有哪一面?
⊙智能能源—奧地利維也納
作為全球智慧城市的代表之一,維也納的智慧城市發展規劃包含多個計劃。其中最著名的是“城市供暖和制冷計劃”。供暖方面,
維也納將固態垃圾和廢水回收利用,通過燃燒和汽化技術使垃圾轉化成新能源,滿足地區暖氣和熱水需求同時又減少二氧化碳排放。制冷方面,維也納為大醫院和辦公建筑接入的制冷系統只占到傳統制冷系統的10%。
以排水管網的智能化為例,維也納在管網的不同樞紐區安裝了230個監測設備,在遇到暴雨天氣時對管網內污水的流速、流量、水位分層監測,掌握管道的淤積情況,及時疏通。
⊙智能電網商用—瑞典斯德哥爾摩
斯德哥爾摩將信息技術滲透到城市管理的各個方面,是首個將智能電網轉為商業用途的城市,居民可在各自屋頂實現太陽能發電,用剩的能源還可放進城市電網進行出售。
智慧城市發展迅速首談平安概念
⊙智慧網絡—西班牙桑坦德市
桑坦德市的“城市脈搏”將市民與城市的數據網聯系了起來。假如在公交車站等車,想知道下一班車何時到站,只需打開手機上的“城市脈搏”程序,將攝像頭對準站牌,就能得到所有經停該站的公交信息和抵站時間。市民可以通過“城市脈搏”了解音樂廳和超市的節目和優惠信息,游客也能獲取建筑物的修建時間和建造者信息。
對路上的坑洼,市民只需打開“城市脈搏”,拍一張照片按發送鍵,就能將附帶著完整GPS數據的路面損壞情況直接上傳到市政廳,市民和媒體可以通過“城市脈搏”應用程序跟蹤路面修復進展,雖然所有信息都是公開的,但發送報告的人是匿名的。
⊙智能交通—荷蘭阿姆斯特丹VS瑞典斯德哥爾摩
智能交通在阿姆斯特丹港口的73個靠岸電站中配備了154個電源接入口,便于游船與貨船充電,利用清潔能源發電取代原先污染較大的燃油發動機。船長通過電話輸入個人賬號,與靠岸電站取得連接,收費則自動從船舶賬號上扣除。
斯德哥爾摩在城區出入口設置路邊控制站,自動識別過往裝有應答器的車輛,并根據不同時段進行收費。而駕駛者通過當地銀行、網絡或便利店即可支付,成功使得交通擁擠減輕了18%,乘坐公共交通的人數上升,并讓城市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14%至18%。
⊙智能樓宇—日本橫濱
在橫濱的智慧城市項目中,樓宇的能源管理系統建設最具代表性。以綜合大廈能源管理系統為主,它對已投入使用的大規模辦公樓及商業設施的電力和熱能進行統一的最優管理,力爭最大限度削減電力峰值,還將所發電力完全消費掉,不浪費也不給電網產生負擔。并且通過智能配電盤,在停電時自動切換為使用太陽能發電系統和蓄電池等的分布式電源。
⊙智能公共空間—英國倫敦
倫敦通過升級有線網、無線網、寬帶網的數字網絡,培養公民的數字素養等。倫敦所有地鐵站里都有免費WiFi,乘客用手機接收各種地理位置信息;不論在博物館、藝術中心、歌劇院,還是在酒吧,大多都有相應的App,讓人們在網上體驗到場館的各項服務;公共圖書館不論是實體或線上,都有大量豐富的圖書資源;城市幾乎所有的市政府區級機構,公共事業組織都有網站,為市民提供政務信息和線上服務窗口。
⊙智慧醫療—香港
作為香港諸多電子健康記錄合作計劃中的一個,醫健通(eHealth)主要用于運作醫療券及資助計劃。對于病人,醫健通的電子健康記錄,不但能幫助醫師作出全面的診療判斷,還能提高工作效率。對于社會公共衛生部門,電子病歷讓他們及時掌握大眾公共衛生安全狀況,有利于對突發公共衛生安全事件作出快速準確的反應。
不僅如此,香港醫院管理局還推出了病歷互聯計劃,通過安全的平臺讓已登記的私營醫療服務提供者在得到病人的同意下查閱其電子病歷,這樣建立起來的電子平臺讓私立和公立醫院間實現病歷、放射圖像互通試驗、白內障手術計劃等的互聯互通。